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中銀宏觀:變局系列之四】工業生產“騰籠換鳥” | 2023-02-14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3-01-19/doc-imyaterh8795875.shtm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從各省的角度看:東部地區各省公共事業發展較快;中部地區各省重點發展制造業和公共事業;西部地區各省公共事業發展速度最快。從工業行業的角度看:采掘業從東部地區向中部和西部地區集中,特別是山西和內蒙古兩省;上游原材料制造業明顯向東部地區集中,特別是環渤海地區;中游制造業整體向中部地區集中,但各省之間差異較大;下游消費制造類主要向中西部地區集中;公共事業較分散。我國工業實際GDP高增長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2013年之前,2013年之后隨著第三產業發展加速,大多數時間內工業實際GDP增速較經濟增速走低,工業GDP的占比也出現持續趨勢性下降。綜合各省市工業GDP占比和近兩年復合增速情況來看,工業增加值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變化明顯,且趨勢仍在加強。從2020年-2021年各省工業GDP復合增速看,增速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北、西南、中部等地區。2020年與2013年相比,工業總資產的分布表現出布局優化與轉型升級并進的特點。周期類產品工業發展受資源稟賦影響明顯,采掘業工業資產分布在發展過程當中向資源省份頭部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上游原材料制造業的工業資產分布不僅圍繞國內采掘業分布,同時也依托進口原料區位優勢。中游制造類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2020年整體與2013年相比變動相對平穩,發展較快的地區是東南沿海、西南腹地和西北部分地區。下游消費三類中,食品藥品類資產分布相對更靠近農產品產地,而紡織類和家居文娛類制造業由于出口外向型特點相對更鮮明,因此分布也較為集中在沿海地區。公共事業資產布局整體規律不明顯,電熱行業中傳統能源行業資產分布相對依賴化石能源,新能源資產分布更多向地理條件資源靠攏,燃氣行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主要在北方,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資產分布主要仍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從2020年至今各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情況看,三大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或進入2005年以來第二次高增長時期。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固投增速相對穩定,但行業之間出現分化,對周期產品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如能源和黑色金屬行業固投增速相對偏低,對進口依賴度相對較低的行業固投增速則相對較高,如非金屬采掘和加工業,以及化學制品相關制造業。中游制造類中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以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高,其中的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電氣機械和計算機通信制造業,都是我國近十年總資產占比和增速雙高的重點行業。下游消費類制造業中表現較好的細分行業主要集中在食品藥品類當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此外就僅有紡織業和造紙及紙制品業。公共事業的三個細分行業,在近三年都實現了固投增速連續正增長。工業轉型升級需要宏觀政策支持。財政政策方面,能夠從兩方面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進一步加強全國范圍內基礎設施公平發展,為中西部地區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創造更穩固的國際比較優勢,二是對處于工業發展不同階段的行業和企業,創造更有利發展的稅費條件;貨幣政策方面,繼續鞏固和穩定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穩定和提升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實體經濟融資占比,不斷優化實體經濟融資結構,同時適時客觀的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風險提示:全球通脹回落速度偏慢;美聯儲貨幣政策錨點放棄通脹,轉向經濟增長;全球新冠疫情發展不確定;烏克蘭危機前景不明。目錄過去:工業的地理遷移和產業輪換工業GDP向中西部轉移行業結構性調整工業十年騰籠換鳥現在:布局優化與轉型升級并進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依托資源,依賴進口中游制造類:轉移與升級并重下游消費類: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公共事業:因地制宜將來:發展兼顧公平和效率固投的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固投的行業分布:優勢主導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結論:騰籠換鳥過程中,轉型升級正當時風險提示過去:工業的地理遷移和產業輪換工業生產重心由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向中部和西部遷移;公共事業資產占比上升,制造業資產結構優化。工業GDP向中西部轉移工業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下降的趨勢,近十年有所減緩。我國工業發展的過程,從工業GDP在實際GDP占比結構看,分為兩個階段,時間上以2000年為劃分,2000年之前,工業GDP在實際GDP占比趨勢性上升,高點接近50%,2000年之后,隨著第三產業發展加速,工業GDP占比逐漸下滑,從40%下行至當前的30%上方。從工業GDP增速看,則主要以2013年為劃分,2013年之前,工業實際GDP增速高于經濟增速,2013年之后則大多數時間內工業實際GDP增速較經濟增速走低,但這一情況在2020年和2021年有所變化,受工業GDP增速回升帶動,工業GDP占比下行的趨勢也有所減緩。工業GDP的占比重心向中西部轉移。從各地區工業GDP在全國工業GDP占比變化看,2011年-2015年間,平均工業GDP占比最高的地區分別為廣東(12.5%)、江蘇(11.6%)、山東(10.9%)、浙江(7.3%)、河南(6.9%)、河北(5.8%)和遼寧(5.4%),而到了2016年-2020年間,平均工業GDP占比最高的地區前五席未變,河北和遼寧則變為福建(4.9%)和湖北(4.9%)。與2011-2015年相比,2016-2020年平均工業GDP占比上升的省份還有貴州、江蘇和廣東,一定程度上說明工業生產出現集中化的趨勢;如果將全部31個省市自治區按照占比高低排序分為四類,則能夠發現,包括東北、內蒙古、河北在內的北方地區整體排序下移,東部地區的福建,中部地區的湖北、江西,西部地區的貴州則排序上移。近兩年工業GDP復合增速延續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從2020年-2021年各省工業GDP復合增速看,增速較高的省份包括山西、西藏、內蒙古、北京、寧夏、云南等地,主要位于西北、西南、中部等地區,工業GDP復合增速較低的地區則有湖北、河南、福建、上海、黑龍江、安徽、遼寧、廣東等地,多分布在東北地區、東南沿海、以及部分中部地區等。綜合工業GDP占比上升和近兩年復合增速情況來看,工業增加值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變化明顯,且趨勢仍在加強。行業結構性調整2013年至2021年間,工業總資產結構向公共事業傾斜。從工業總資產占比結構變化看,2013年制造業總資產占比76.56%最高,其次是公共事業占比13.22%,采掘業占比10.23%最低,2021年工業行業大類占比次序未變,但占比結構出現趨勢性變化,其中采掘業總資產占比下行至8.24%,公共事業總資產占比持續上升至16.51%,制造業總資產占比在2017年之后開始明顯下行,2021年回落至75.26%。工業41個細分行業的資產結構變化和增速差異也較大。采掘業7個細分行業中,占比結構相對比較平穩,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三個行業的占比最高,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占比相對平穩,2013年-2021年間總資產增速最高的行業是非金屬礦采選業。制造業31個細分行業整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上游原材料類,二是中游制造類,三是下游消費類。上游原材料類共有7個細分行業,總資產在制造業中的占比從2013年的37.23%回落至2021年的32.05%,其中總資產占比較高的行業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及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總資產增速較高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中游制造類共有11個細分行業,總資產在制造業中的占比從2013年的40.16%上升至2021年的48.53%,其中總資產占比較高的行業包括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以及專用設備制造業。下游消費類包括13個細分行業,總資產在制造業中的占比從2013年的22.77%回落至2021年的19.42%,具體又可以分為食品藥品類、紡織類和家居文娛類,2021年總資產在制造業中的占比分別為11.66%、3.67%和4.09%,但大多數行業存在總資產占比持續下降和增速偏低的問題,其中僅有醫藥制造業總資產占比持續上升。公共事業的3個細分行業,總資產在2013年-2021年間增速均處于較高水平,其中電熱行業總資產增長102.87%,燃氣行業總資產增長193.94%,水生產和供應行業總資產增長229.21%,從占比結構看,水生產和供應的占比持續上升,電熱行業占比持續下降。工業十年騰籠換鳥在以上的工業生產變遷分析中,我們總結歸納了一些基本劃分方法:一是工業分析的數據來源,年度工業增加值以實際GDP為依據,行業分類僅包括采掘業、制造業、公共事業三大分類,工業41個細分行業比較的情況,主要采用的是各行業總資產數據;二是地域劃分根據統計局最新分類,31個省市自治區分為四個地區,分別是東部10個省(市)、中部6個省(市)、西部12個省(市)和東北3個省(市),在進行地區比較時,出于直觀考慮,我們將31個地區相對等分為四類,分別是占比最高的7個地區,以及占比次高、偏低和較低的各8個地區;三是在工業行業當中,分為三個中類和41個細分行業,綜合考慮41個細分行業的總資產占比和增長情況,我們重新劃分分類并總結各類中的重點行業,包括:采掘業5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制造業:上游原材料類5個: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中游制造類5個: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下游消費類1個:醫藥制造業;公共事業3個: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總的來看,2013-2021年間,受工業實際GDP增速低于經濟整體拖累,工業在經濟中的占比持續下行,但工業內部結構出現明顯的結構變化。一是地理重心方面,工業發展從東部和東北部向中部和中西部轉移的跡象比較明顯,二是行業結構方面,采掘業占比下降,公共事業總資產占比上升,制造業總資產結構優化,表現為中游制造類占比占比持續上行,下游消費類占比持續下降。現在:布局優化與轉型升級并進東部地區資產占比依然較高,但細分行業間差異擴大,向上游資源、低成本、地理優勢轉移的趨勢明顯。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依托資源,依賴進口采掘業資產分布重點依托資源。2020年采掘業資產占比最高的省份分別為山西(24.30%)、內蒙古(9.21%)、陜西(8.62%)、山東(6.90%)、新疆(4.90%)、黑龍江(4.83%)和河南(4.49%),上述地區資產占比共計63.25%,2013年采掘業資產占比較高的7個地區共計占比58.91%,從采掘業整體情況看,資產分布向頭部省份集中的情況比較明顯。從地理分布看,2020年相較2013年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省份分別是山西、內蒙古、遼寧、北京、黑龍江、廣東和西藏,占比下降較多的省份則是山東、河北、天津、河南、吉林、安徽、江蘇和四川。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資產分布,依據資源和進口并重。2020年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占比最高的省份分別為山東(11.24%)、江蘇(9.49%)、這就(7.38%)、廣東(6.80%)、河北(6.54%)、河南(5.31%)和遼寧(4.89%),上述地區資產占比共計51.64%,2013年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資產占比較高的7個地區共計占比52.18%,頭部省份的資產占比略有下降。從地理分布情況看,2020年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分布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環渤海和長三角等地,但與2013年相比,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省份則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周期類產品工業發展布局更依賴上游供應。周期類產品工業發展受資源稟賦影響明顯,因此我國采掘業工業資產分布較大程度上集中在資源省份,并且在發展過程當中向資源省份頭部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但上游原材料制造業的工業資產分布與之不同,我國周期品較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從HS分類看,雖然賤金屬及其制品在進口額的占比自2000年以來持續下降,但礦產品的進口額占比持續上升,以2019年數據為例,原油進口額占比11.66%,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額占比4.88%,銅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額占比1.63%,因此我國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的資產布局不僅圍繞國內采掘業分布,同時也依托進口原料區位優勢。考慮到周期類產品工業大多屬于重資產行業,且存在比較明顯的規模效應,在經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之后,預計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的資產分布在中期之內,整體上不會出現明顯變化。中游制造類:轉移與升級并重中游制造類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2020年中游制造類總資產分布占比較高的省份主要有廣東(18.49%)、江蘇(15.28%)、浙江(9.24%)、上海(6.16%)、山東(5.35%)、湖北(4.29%)和北京(3.92%),上述地區總資產占比整體與2013年相比小幅上升0.98個百分點,變動相對平穩。從地區看,與2013年相比,總資產分布排名靠前的省份中,遼寧排位下降、北京排位上升,資產占比上升較多的省份包括廣東、江西、浙江、安徽、福建、陜西和湖南。整體來看,中游制造類的分布重心目前仍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但相較十年前,發展較快的地區是東南沿海、西南腹地和西北部分地區,發展偏慢的地區是華北和東北地區。中游制造類重點行業2020年資產的地區分布情況大同小異,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和長江沿線。我們認為影響中游制造類地區分布的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是歷史原因,中游制造類行業的規模效應雖然不及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但也一定程度上具備比較明顯的重資產行業特征,國企發展起步較早,民企起步相對較晚,因此部分省份和地區的發展具有先發優勢,二是地理因素,制造業發展初期,基礎設施配套程度、人才供給、外銷便利度都是影響制造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東部沿海的發展優勢明顯,但隨著全國范圍內基礎設施水平整體提升和國內市場不斷壯大,部分制造業的行業布局開始向供應鏈和銷售市場聚集。但各行業資產分布相較2013年變化差異顯著。通用設備制造業的資產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區是廣東、江蘇、浙江、上海、重慶、湖南和江西,以上地區資產占比較2013年上升了10.26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的資產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區是廣東、江蘇、湖南、河北、浙江、江西和北京,以上地區資產占比較2013年上升了12.03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的資產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區是浙江、江蘇、江西、河北、廣東、重慶和山西,以上地區資產占比較2013年上升了8.19個百分點;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資產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區是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新疆、安徽和重慶,以上地區資產占比較2013年上升了9.75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資產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區是安徽、江西、湖北、陜西、浙江、湖南和重慶,以上地區資產占比較2013年上升了9.34個百分點。整體來看,越是重資產行業,地理分布的頭部集中趨勢越明顯,但新興行業和新技術的發展可能打破傳統的資產布局,比如計算機通信行業興起,以及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制造業資產布局的影響。整體來看,相較2013年,我國中游制造類重點行業的資產地區布局中,中部地區占比上升6.73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占比上升5.61個百分點,競爭優勢依然較大。下游消費類:向低成本地區轉移下游消費類制造業的資產分布與變遷差異較大。2020年下游消費類制造業的資產分布依然較為集中在廣東(11.08%)、浙江(9.81%)、江蘇(9.63%)、山東(9.26%)、福建(5.93%)、河南(5.52%)和四川(4.93%)等地,但上述地區的資產占比較2013年下降了3.46個百分點,從資產占比變化情況看,較2013年資產占比上升較多的省份則是貴州(上升1.2個百分點)、江西(上升1.16個百分點)、廣東(上升0.99個百分點)、四川(上升0.91個百分點)、福建(上升0.60個百分點)、湖南(上升0.58個百分點)和云南(上升0.57個百分點)。下游消費類制造業的問題不僅在地域分布變化方面,還體現在其總資產增速慢,且在制造業整體中的占比下降等方面,2020年相較2013年下游食品醫藥類總資產占比下降0.25個百分點,紡織類總資產占比下降0.72個百分點,家居文娛類總資產占比下降0.14個百分點,其中紡織類2021年總資產相較2013年平均增速僅有7.33%,遠低于同期制造業整體的69.49%。下游消費類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轉移”。消費類制造業2020年的資產分布雖然仍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但相較2013年,主要有兩個變化趨勢:一是向長江中上游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二是在制造業資產占比下降的趨勢比較明顯。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消費類制造業的發展時間比較早,當前的發展程度也較為成熟,因此總資產增速偏低,二是消費類制造業企業主體資產規模相對較小,行業競爭激烈,毛利率偏低,因此無論是向國內中西部還是海外東南亞,整體有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動力。醫藥制造業資產分布也有向中部轉移的趨勢。2020年醫藥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資產占比達到3.88%,較2013年上升了1.12個百分點,2020年醫藥制造業資產占比較高的地區有江蘇(11.07%)、山東(10.71%)、廣東(9.98%)、浙江(8.13%)、北京5.80%、上海(5.15%)和四川(4.51%),上述地區的2020年資產占比整體較2013年上升了4.63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區有廣東、江蘇、上海、江西、北京、安徽和云南。醫藥制造業的資產分布也有向中部地區轉移的趨勢,但同時東部地區的行業優勢也在進一步加強。下游消費三類的資產分布特點存在差異。2020年食品藥品類資產分布集中在四川、山東、廣東、云南、河南、江蘇和貴州等地,紡織類資產分布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蘇、廣東、山東、河南和河北等地,家居文娛類資產分布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河南和湖北等地。從分布來看,食品藥品類資產分布相對更靠近農產品產地,而紡織類和家居文娛類制造業由于出口外向型特點相對更鮮明,因此分布也較為集中在沿海地區。從資產分布相較2013年的變化趨勢看,食品藥品類制造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包括貴州、四川、江西、湖南、云南、福建和河北,一方面向農產品產地集中,另一方面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紡織類制造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包括福建、河北、江西、湖南、新疆、安徽和湖北,家居文娛類制造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包括湖北、廣東、江西、福建、浙江、廣西和安徽,二者整體向中西部低成本地區轉移趨勢較為明顯。公共事業:因地制宜公共事業資產布局整體規律不明顯。2020年公共事業資產占比較高的地區分別是北京(12.16%)、廣東(9.09%)、山東(7.04%)、江蘇(5.76%)、四川(5.41%)、云南(4.54%)和浙江(4.46%),上述地區資產占比總計達到48.45%,較2013年占比小幅上升0.69個百分點。從資產占比變化情況看,較2013年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分別是山東、新疆、北京、山西、寧夏、江西和青海。公共事業資產占比從分布到變化,整體都沒有表現出規律性,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公共事業的三個行業分類各自特點比較鮮明,同時增速均較高,因此應該將三個行業分開分析。電熱行業資產分布向沿邊、沿海地區遷移。2020年電熱行業資產分布占比較高的地區分別是北京(13.32%)、廣東(8.75%)、山東(7.13%)、四川(5.22%)、江蘇(5.15%)、云南(4.87%)和內蒙古(4.27%),占比相較2013年上升較多的地區則是山東、北京、新疆、寧夏、山西、青海和西藏。整體來看,電熱行業資產分布變化沒有明顯的趨勢,我們認為與幾個原因相關,一是電熱行業企業集中度較高,因此資產分布和統計受注冊地等因素影響,難以形成地理分布上的規律,二是電熱行業受新能源發展影響較大,而新能源資產布局受自然條件限制明顯,因此分布較為分散。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電熱行業資產分布及變化特點上發現,傳統能源行業資產分布相對依賴化石能源,新能源資產分布更多向地理條件資源靠攏,我國電熱行業近些年資產分布的發展調整過程,既能看到以山西為代表的傳統能源發展的基礎作用,也能看到以新疆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的結構調整作用。燃氣行業資產分布向北部遷移。2020年燃氣行業資產分布占比較高的地區包括廣東(8.24%)、河北(7.86%)、山東(6.48%)、江蘇(6.13%)、北京(6.11%)、山西(5.65%)和河南(5.45%),相較2013年,資產占比上升較多的地區包括河北、云南、新疆、內蒙古、山西、陜西和山東。從地理分布上看,燃氣行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主要在北方,這或與我國燃氣行業發展進口依賴度較高,以及西氣東輸管線走向有一定關聯。兩江流域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2020年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資產占比較高的地區包括廣東(12.46%)、江蘇(10.75%)、浙江(7.82%)、四川(7.13%)、山東(6.57%)、北京(6.20%)和上海(5.2%),相較2013年,資產占比上升較多的地區包括貴州、河南、山東、四川、陜西、江西和新疆。雖然截至2020年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資產分布主要仍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但2013年以來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主要沿兩江流域展開,或指向近些年水利行業發展領跑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將來:發展兼顧公平和效率2020-2021年固投增速較快的依然是中西部地區和資產占比高、上升快的重點制造業。固投的地域分布:因地制宜采掘業發展因地制宜。2020-2021年兩年采掘業固定資產投資復合增速-2.4%,但各地區表現差異較大,采掘業固投增速較高的地區包括福建(39.6%)、廣東(38.3%)、重慶(32.4%)、貴州(26.9%)、寧夏(25.5%)、西藏(22.2%)和浙江(17.9%),與2020年采掘業總資產的地域分布集中在資源省份的情況看,差異較大。從各省采掘業總資產在省內工業資產占比情況看,與2013年相比,2020年采掘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分別是遼寧、山西、黑龍江、甘肅、浙江、上海和福建,其中既有資源型省份也有重工業省份,既有經濟發達省份也有發展相對落后地區。我們認為各省在發展采掘業的過程中或重點考慮兩個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本省的資源稟賦,比如山西,圍繞煤炭相關資源集中發展采掘業和相關深加工行業,鞏固本地區的產業優勢,其次是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比如在發展相對初期階段,建設需求對相關采掘業產品需求量較大,也會拉動本地相關行業階段性高增長。制造業固投增長重心繼續向中西部轉移。2020-2021年制造業復合增速5.4%,各地區中制造業投資增速較高的省份包括北京(67.4%)、海南(66.1%)、山西(25.2%)、廣西(19.7%)、新疆(15.1%)、上海(14.0%)和湖南(12.7%);從各省制造業總資產在省內工業資產占比情況看,與2013年相比,2020年制造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分別是陜西、安徽、貴州、四川、吉林、重慶和湖南。整體來看制造業投資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投資增速維持相對較高增速,二是從地區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區發展制造業的趨勢更加顯著。沿邊省份公共事業發展較快。2020-2021年公共事業復合增速9.0%,各地區中公共事業投資增速較高的省份包括吉林(33.0%)、甘肅(29.7%)、貴州(22.5%)、黑龍江(21.9%)、湖南(17.6%)、寧夏(17.5%)和浙江(17.3%);從各省公共事業總資產在省內工業資產占比情況看,與2013年相比,2020年公共事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分別是西藏、湖北、寧夏、山東、四川、天津和甘肅。2020年與2013年相比,公共事業行業總資產在各省分布的變化情況,與各省公共事業資產在工業占比結構變化情況,存在比較明顯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公共事業行業的業態已經進入相對穩定格局。固投的行業分布:優勢主導三大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或進入2005年以來第二次高增長時期。2005年至今,三大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經歷過一次由高轉低的過程:2005年至2014年期間,三大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均處于相對較高水平,其中采掘業固投增速從50%上方下行至10%左右,制造業固投增速整體波動相對較小,但在2015年之后也結束了持續較長時間的兩位數同比增速,公共事業固投的同比高增長持續時間相對較長,但在2017年之后也出現大幅回落;2014年至2020年期間,三大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低增長,2021年在低基數效應影響下,增速開始回升。但2022年三大行業固投增速一定程度上延續了2021年的高增長,截至2022年11月,公共事業累計同比增速達到19.6%,制造業累計同比增長9.3%,采掘業固投累計同比增速雖然僅有0.5%,但扭轉了此前兩年復合增速負增長的情況。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進口依賴度高的行業固投增速相對較低。從連續三年正增長的角度看,采掘業中的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投資增速較快,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中連續三年增長的細分行業相對較多,包括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整體來看,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固投增速相對穩定,但行業之間出現分化,對周期產品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如能源和黑色金屬行業固投增速相對偏低,對進口依賴度相對較低的行業固投增速則相對較高,如非金屬采掘和加工業,以及化學制品相關制造業。中游制造業:優勢行業發展突出。從連續三年正增長的角度看,中游制造類中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以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高,其中的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電氣機械和計算機通信制造業,都是我國近十年總資產占比和增速雙高的重點行業。下游消費類:食品藥品類投資增速較好。從連續三年正增長的角度看,下游消費類制造業中表現較好的細分行業主要集中在食品藥品類當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此外就僅有紡織業和造紙及紙制品業。下游消費類制造業近三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偏低,與2013年至今的行業發展特點一致,并且此前下游消費類制造業資產表現出的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和向海外轉移的趨勢,在進三年固投增速中也有一定體現。公共事業:投資強勁增長。公共事業的三個細分行業,在近三年都實現了固投增速連續正增長。我們認為公共事業投資增速強勁的原因或有三個:一是基建投資進入新的增長期,對公共事業相關細分行業如水利建設投資產生明顯帶動,二是在低碳環保轉型過程中,能源結構調整直接帶動相關公共事業行業投資高增長,三是在扶貧和共同富裕政策落地過程當中,基礎設施投資開始向內陸省份傾斜,也帶動了相關地區公共事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考慮到低碳環保和共同富裕都是中長期經濟發展目標,預計至少中期內,公共事業投資或仍將維持中高速增長。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依然最高,但外商投資結構開始從工業向第三產業轉移。2010年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中,制造業占比46.9%,采礦業占比0.6%,公共事業占比2.0%,但此后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比持續下降,截至2021年,外商直投制造業實際使用資金占比僅為19.4%,與之對應的是第三產業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比持續上升。2021年租賃商服使用外資占比19.1%,僅次于制造業,其次是房地產業占比13.6%,科學研究占比13.1%,和信息技術占比11.6%。外商投資制造業占比不斷下降,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國內制造業產業鏈逐漸完備,傳統制造業行業競爭格局趨于穩定,二是高附加值制造業的國際轉移,對本地營商環境和勞動力要求相對較高,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競爭力仍未充分顯現,三是近十年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且市場空間廣大,因此外資在進入我國市場時調整了產業布局。國內資本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外資投資國內的同時,我國對外投資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從2020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的行業結構看,占比最高的是租賃商服行業32.2%,其次是批發零售業占比13.4%和信息技術占比11.5%,制造業對外直投存量占比10.8%緊隨其后,工業三大行業中,采礦業占比6.8%,公共事業占比1.6%,工業整體在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占比達到19.2%。從歷史數據看,公共事業在對外投資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平穩,采礦業對外投資存量占比最高時在2013年達到16.1%,此后快速下滑,制造業與之相反,2010年占比僅為5.6%,此后持續上升至2020年的10.8%。從行業角度自下而上的看,目前轉移至海外的制造業多為利潤率較低、追求更低人力成本的加工類制造業,但預計隨著一帶一路在海外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海外營收占比較大的制造業也存在向海外轉移的可能,因此預計未來制造業在我國對外投資中的占比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結論:騰籠換鳥過程中,轉型升級正當時我國工業實際GDP高增長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2013年之前,2013年之后隨著第三產業發展加速,大多數時間內工業實際GDP增速較經濟增速走低,工業GDP的占比也出現持續趨勢性下降。但這一情況在2020年和2021年有所變化,受工業GDP增速回升帶動,工業GDP占比下行的趨勢也有所減緩。綜合工業GDP占比上升和近兩年復合增速情況來看,工業增加值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變化明顯,且趨勢仍在加強。從各地區工業GDP在全國工業GDP占比變化看,將全部31個省市自治區按照占比高低排序分為四類,則能夠發現,包括東北、內蒙古、河北在內的北方地區整體排序下移,東部地區的福建,中部地區的湖北、江西,西部地區的貴州則排序上移。從2020年-2021年各省工業GDP復合增速看,增速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北、西南、中部等地區,工業GDP復合增速較低的地區則多分布在東北地區、東南沿海、以及部分中部地區等。工業行業總資產結構性調整明顯。三大行業中,2021年采掘業總資產占比下行,公共事業總資產占比持續上升,制造業總資產占比在2017年之后開始明顯下行;41個細分行業的資產結構變化和增速差異也較大,綜合考慮41個細分行業的總資產占比和增長情況,我們重新劃分分類并總結各類中的重點行業,包括:采掘業5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制造業:上游原材料類5個: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中游制造類5個: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下游消費類1個:醫藥制造業;公共事業3個: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020年與2013年相比,工業總資產的分布表現出布局優化與轉型升級并進的特點。周期類產品工業發展受資源稟賦影響明顯,因此我國采掘業工業資產分布較大程度上集中在資源省份,并且在發展過程當中向資源省份頭部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但上游原材料制造業的工業資產分布與之不同,資產布局不僅圍繞國內采掘業分布,同時也依托進口原料區位優勢。考慮到周期類產品工業大多屬于重資產行業,且存在比較明顯的規模效應,在經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之后,預計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的資產分布在中期之內,整體上不會出現明顯變化。中游制造類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2020年中游制造類總資產分布占比較高的七個省份總資產占比整體與2013年相比小幅上升0.98個百分點,變動相對平穩。但相較十年前,發展較快的地區是東南沿海、西南腹地和西北部分地區,發展偏慢的地區是華北和東北地區。但各行業資產分布相較2013年變化差異顯著,整體來看,相較2013年,我國中游制造類重點行業的資產地區布局中,中部地區占比上升6.73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占比上升5.61個百分點,競爭優勢依然較大。中游制造類重點行業2020年資產的地區分布情況大同小異,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和長江沿線。我們認為影響中游制造類地區分布的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是歷史原因,中游制造類行業的規模效應雖然不及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但也一定程度上具備比較明顯的重資產行業特征,國企發展起步較早,民企起步相對較晚,因此部分省份和地區的發展具有先發優勢,二是地理因素,制造業發展初期,基礎設施配套程度、人才供給、外銷便利度都是影響制造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東部沿海的發展優勢明顯,但隨著全國范圍內基礎設施水平整體提升和國內市場不斷壯大,部分制造業的行業布局開始向供應鏈和銷售市場聚集。下游消費三類的資產分布特點存在差異。從分布來看,食品藥品類資產分布相對更靠近農產品產地,而紡織類和家居文娛類制造業由于出口外向型特點相對更鮮明,因此分布也較為集中在沿海地區。下游消費類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轉移”。消費類制造業2020年的資產分布雖然仍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但相較2013年,主要有兩個變化趨勢:一是向長江中上游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二是在制造業資產占比下降的趨勢比較明顯。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消費類制造業的發展時間比較早,當前的發展程度也較為成熟,因此總資產增速偏低,二是消費類制造業企業主體資產規模相對較小,行業競爭激烈,毛利率偏低,因此無論是向國內中西部還是海外東南亞,整體有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動力。公共事業資產布局整體規律不明顯。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公共事業的三個行業分類各自特點比較鮮明,同時增速均較高。電熱行業資產分布變化沒有明顯的趨勢,我們認為與幾個原因相關,一是電熱行業企業集中度較高,因此資產分布和統計受注冊地等因素影響,難以形成地理分布上的規律,二是電熱行業受新能源發展影響較大,而新能源資產布局受自然條件限制明顯,因此分布較為分散。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電熱行業資產分布及變化特點上發現,傳統能源行業資產分布相對依賴化石能源,新能源資產分布更多向地理條件資源靠攏,我國電熱行業近些年資產分布的發展調整過程,既能看到以山西為代表的傳統能源發展的基礎作用,也能看到以新疆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的結構調整作用。燃氣行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主要在北方,這或與我國燃氣行業發展進口依賴度較高,以及西氣東輸管線走向有一定關聯。雖然截至2020年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資產分布主要仍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但2013年以來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主要沿兩江流域展開,或指向近些年水利行業發展領跑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從各省內部工業資產結構在2020年和2013年之間的變化,展望看工業的發展趨勢。與2013年相比,2020年采掘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分別是遼寧、山西、黑龍江、甘肅、浙江、上海和福建,其中既有資源型省份也有重工業省份,既有經濟發達省份也有發展相對落后地區。我們認為各省在發展采掘業的過程中或重點考慮兩個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本省的資源稟賦,比如山西,圍繞煤炭相關資源集中發展采掘業和相關深加工行業,鞏固本地區的產業優勢,其次是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比如在發展相對初期階段,建設需求對相關采掘業產品需求量較大,也會拉動本地相關行業階段性高增長。制造業固投增長重心繼續向中西部轉移,與2013年相比,2020年制造業資產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分別是陜西、安徽、貴州、四川、吉林、重慶和湖南。整體來看制造業投資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投資增速維持相對較高增速,二是從地區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區發展制造業的趨勢更加顯著。公共事業行業總資產在各省分布的變化情況,與各省公共事業資產在工業占比結構變化情況,存在比較明顯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公共事業行業的業態已經進入相對穩定格局。從2020年至今各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情況看,三大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或進入2005年以來第二次高增長時期。細分行業看,采掘業和上游原材料類制造業固投增速相對穩定,但行業之間出現分化,對周期產品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如能源和黑色金屬行業固投增速相對偏低,對進口依賴度相對較低的行業固投增速則相對較高,如非金屬采掘和加工業,以及化學制品相關制造業。中游制造類中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以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高,其中的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電氣機械和計算機通信制造業,都是我國近十年總資產占比和增速雙高的重點行業。下游消費類制造業中表現較好的細分行業主要集中在食品藥品類當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此外就僅有紡織業和造紙及紙制品業。公共事業的三個細分行業,在近三年都實現了固投增速連續正增長。我國工業發展的過程中,產業資本的國際流動也發生結構性變化。從2010年到2021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結構中制造業占比目前依然最高但趨勢不斷下降,第三產業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比持續上升。2020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的行業結構中,制造業占比10.8%,采礦業占比6.8%,公共事業占比1.6%,工業整體在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占比達到19.2%。制造業占比從2010年的5.6%持續上升,從行業角度自下而上的看,目前轉移至海外的制造業多為利潤率較低、追求更低人力成本的加工類制造業,但預計隨著一帶一路在海外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海外營收占比較大的制造業也存在向海外轉移的可能,因此預計未來制造業在我國對外投資中的占比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工業轉型升級需要宏觀政策支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宏觀政策有望持續發力。財政政策方面,能夠從兩方面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進一步加強全國范圍內基礎設施公平發展,為中西部地區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創造更穩固的國際比較優勢,二是對處于工業發展不同階段的行業和企業,創造更有利發展的稅費條件;貨幣政策方面,繼續鞏固和穩定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穩定和提升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實體經濟融資占比,不斷優化實體經濟融資結構,同時適時客觀的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風險提示:1.全球通脹回落速度偏慢。截至2022年10月,美國CPI同比增速和PPI同比增速第一次出現低于預期且增速下行的情況,但與之相反的,是歐洲通脹同比走勢依然強勁。從細分結構看,支撐美國通脹高企的因素,除了食品和能源,還有住房、汽車和服務,因此在失業率較低且工資同比增速較高的情況下,美國通脹可能表現出粘性較強的特征。而歐洲的通脹核心推動力來自能源價格高企,能源價格推高了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成本,并且已經出現制造業向歐洲以外地區轉移的情況。如果2023年美歐通脹回落速度偏慢,則包括加息在內的緊縮貨幣政策退出的時間將超預期拉長,不僅遏制資本市場價格表現,而且可能加深美歐經濟衰退的幅度。2.美聯儲貨幣政策錨點放棄通脹,轉向經濟增長。截至2022年11月,美聯儲官方貨幣政策調整的態度一直錨定通脹水平,強調在通脹未見明確回落的情況下,緊縮的貨幣政策不會轉向。但市場當前一致預期2023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如果美國經濟調整的情況超出美聯儲預期,不排除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時間提前。3.全球新冠疫情發展不確定。鑒于新冠病毒變異的過程沒有停止,新冠疫情對全球勞動力供給、供應鏈恢復、生產端格局變化、消費場景恢復等方面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4.烏克蘭危機前景不明。烏克蘭危機的外溢性影響依然存在于歐洲地緣安全、全球食品和能源價格、全球化肥等原材料供應領域,即便烏克蘭危機短期內能夠結束,美歐為首的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持續時間也將對上述各方面造成持續負面影響。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關鍵字標籤:www.liakoptfe.com.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