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宗教市場論:全新的理論范式——魏德東 | 2022-08-17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fjnet.com/fjlw/200907/t20090715_128194.htm" 在現代化條件下,宗教為什麼沒有衰弱、消亡,反而生機勃勃?這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困擾全球宗教學家的難題。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宗教社會學家在歷經30多年的艱苦探索之后,終于贏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論范式,這就是宗教市場論。新的理論范式出現后,面對美國和歐洲的當代宗教現象,一些在傳統理論范式下的難題渙然冰釋。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新范式的代表作《信仰的法則》之后,漢語宗教學者開始將這一理論應用于當代中國宗教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成果。宗教市場論的基本精神所謂宗教市場論,英文是Eco-nomicsofReligion,直譯“宗教經濟學”。考慮到中文語境中“宗教經濟”很容易讓人等同于“寺院經濟”、“教會經濟”等,故稱其為“宗教市場”。宗教市場論創立的核心人物是美國的羅德尼·斯達克(RodneyStark)。他曾長期任職于華盛頓大學,現任教于德克薩斯州的貝勒大學,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社會學家。他著作等身,除了前面提到的《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外,還著有《宗教的未來》、《美國的宗教化1776-1990》、《基督教的興起——一個社會學家對歷史的再思》、《解釋宗教生活》等。宗教市場論認為,在一些主要元素上,宗教系統與經濟系統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可以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對宗教現象的分析上。宗教市場的構成包括:宗教產品的消費者——一般信徒:佛教居士、基督教平信徒等;產品的供給者——教職人員:和尚、牧師、阿訇等;宗教產品——各種形式的活動。斯達克的核心觀點是:當代宗教變化的主要根源取決于宗教產品的供給者,而不是消費者。第一,如果宗教市場完全受市場驅動,沒有外在管制,必將導致宗教的多元和競爭。第二,在宗教自由競爭的前提下,為了贏得信眾,教會必定竭力奉獻符合社會需要的宗教產品,最終形成宗教超市。第三,競爭或許會造成具體教會的興衰,但在總體上必定提高社會的宗教消費水平,促進宗教的繁榮。第四,相反,如果宗教市場由國家壟斷。必定產生懶惰的宗教供應商和無效的宗教產品,引發該宗教的衰弱。傳統理論范式基本把宗教自身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起變化的是人們的宗教信仰,隨著科學知識的豐富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宗教需求會逐漸降低,宗教將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而消亡。但是,這一理論與20世紀的人類生活大相徑庭,不能解釋世界當代宗教的發展。宗教市場論則另辟蹊徑,從宗教組織一方探討宗教在當代社會存在的根源,認為在宗教自由競爭的體制下,宗教教職人員基于存在與發展的需要,會不斷創造并供給新的宗教產品,吸引乃至激發了大眾的宗教需求,會促進宗教繁榮。宗教市場論對美國和歐洲宗教的解釋斯達克得意地說,把經濟學的這一基本原則應用在宗教現象上,將會取得極為巨大的解釋力。首先,如何理解宗教在美國的繁榮,這是在舊范式框架下備受困擾的問題。有人滿足于斷言美國宗教缺少深度,表面的普遍流行是虛幻的。歐洲學者喜歡將其歸咎于美國文化的落后、群眾幼稚而輕信、知識分子的文化影響太小等等。依據新范式,美國宗教活力的真實原因是,基于政教分離的傳統,美國政府對于宗教組織事務的干預相對稀少,歷經兩個多世紀的自由競爭,美國宗教組織得到了超乎想象的成長:現在美國有1500多個宗教宗派,成員超過100萬的有24個; 關鍵字標籤:佛像推薦 |
|